根据“关于做好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初教学检查的通知”(教务通知[2021]11号)要求,通过深入课堂随机听课、专项听课和对课堂教学质量认定的方式,了解学校课堂教学实际状态和教学质量,对部分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等级认定。现将听课情况总结如下:
一、听课概况
督导专家依据《大连大学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所听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态度、效果及教书育人情况等进行评价,与任课教师及时沟通交流,提出意见与建议。
1.课堂教学质量认定
由校督导专家组成3个课堂教学质量认定小组,分别对文史管理类、生化医类和理工类各5门、共计15门课程开展多批次听课,同时审核课程教学设计、考察学生学习状态、评价教学效果与质量,形成优秀4门、良好11门的课堂教学质量认定结果。本学期参与课堂教学质量认定的课程,在课程设计质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贯彻学生中心理念以及认真备课的程度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地提升,体现了学校在课堂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效果。
2.随机(含专项)听课情况
本学期督导专家组随机听取了19个学院开设的119门课程(覆盖121位教师),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意见,其中优秀率37.4%、良好率60.3%、中等率1.5%、及格率0.8%,具体见附件。
专家发现,“雨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率高;ppt课件质量有所提高;课堂讨论、学生汇报等教学形式明显增多;课程思政在教学中体现的情况好于预期;语言类课程的课堂活跃度依然良好。
部分专家对任课教师将学科前沿与最新成果恰当融入课程教学的能力、以及信手拈来的工程实践与生活实际案例并生动阐述的能力,给予较高评价。如物理学院底兰波老师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软件学院董婧老师的《计算机网络》、旅游学院黄磊老师的《旅游研究方法》、环化学院靳文尧老师的《环境微生物学》等。
专家认为,“以教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所占比例仍然较大;课堂活跃度、生动性与互动性仍然不足;部分学生的厌学与怠学状态明显;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课程目标与教学重点不清晰、教学内容与方法不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部分年轻教师对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缺乏概念与思路,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与培养。
二、典型介绍
督导专家在随机听课、专项听课中对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特点、亮点和尝试的新教学方法等印象深刻,予以交流与分享。
法学院翟羽艳老师,在《比较合同法》(双语)课程教学中,立足拓宽学生眼界,注重学科前沿与时事热点内容的引入、介绍与分析,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特点。
环化学院杨海波老师,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与教学内容契合度高的课程思政案例,并融入课程教学的导入、启发、示例与讨论等环节,取得思政教育与知识学习双向促进的良好效果。
建工学院苗峰老师,在《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中,按照新工科“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工程人才培养途径的内涵要求,将经典的英国福斯铁路桥人体悬臂模型试验、具有代表性的“渤海湾跨海通道”实际工程项目等引入教学,突出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引导学生合作开展结构分析与试验验证、撰写项目建议书等综合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挑战度;尝试用腾讯会议网络平台,将跨校教学团队的行业专家、外校名师引入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点评学生的试验方案与项目建议书等,为突破时空界限的开放型、融合式教学探索可行方法。
附件:大连大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随机听课情况汇总表
本科教学督导专家组
2021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