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学单位: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自2013年开始,学校每学期对领导干部听课工作进行通报,至今已历时4年,共开展了8个学期。这项工作已成为每学期的常规工作,多数领导干部能够主动走进教室、深入课堂,对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学状态和学习风气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现将2013—2016年领导干部听课工作进行总结,旨在全面分析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为课堂教学问诊把脉、建言献策,从而增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领导干部听课制度修订历程
2005年学校制定《大连大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并于2010年、2014年先后两次进行修订。主要修订内容为:
(一)关于校级领导听课数量的规定
2005版规定:“校级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次”;2010版修订为:“校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学时,分管教学副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学时”;2014版修订为:“校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学时,分管教学副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学时”
(二)关于分管教学副院长和专业负责人等听课数量的规定
2005版规定:“各教学单位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次”,2010和2014版修订为:“各教学单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学时,其中分管教学副院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学时;专业负责人、系(部)主任、教研室正(副)主任、实验室正(副)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学时。”
(三)增加职能部门领导听课内容的分类规定
2014版新增:“各职能部门领导应根据分管工作职责调整关注内容。如人事处、人文社科处、科技处、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侧重考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学生处、团委侧重考察学生出席、听课状态;财务处、总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网络与信息中心侧重考察教学设施、设备、环境等。”
(四)关于不再集中设置领导干部听课周的说明
2014版新增:“学校除特殊要求外将不再集中设置领导干部听课周,全校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可自行在每学期第1至第13教学周期间进行听课,听课记录于第13周周五前交至教务处质量监控科,教务处做汇总分析后以校发文件形式予以公布。”
从上述修订历程不难看出,对分管教学工作领导的听课数量要求提高,更符合岗位职责;对职能部门领导听课关注内容实行分类指导,更切合工作实际;不再集中设置领导干部听课周,每学期可在1—13周根据各自时间随机安排,管理更趋人性化,更易实现全程监控。
二、2013—2016年领导干部听课基本情况
学校实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由来已久,但每学期通报听课情况始自2013年(详见附件)。从表中可以看出,2013—2016年,共有1468人次的领导干部,听课3698门次,被听课教师2133人次。通过数据处理工具剔除相同的人和课程后,4年来共有262名领导干部参与听课,被听课教师1006人,覆盖课程1509门。以上述3个数据4年之间平均数值进行测算,即中层干部200名、专任教师1000名、课程2000门,可以得出结论,即在2013—2016的四年时间里,全部中层干部听了全部专任教师主讲的75%的课程。
三、工作成效
连续4年8个学期,全校中层干部均参与听课,成效显著。
(一)营造关心教学的良好氛围
走进教室,深入教学一线听课,已成为全校中层干部每学期的常态工作之一。无论工作繁忙或出差在外,总要抽出时间听课,已经形成习惯,并且每位干部都有意识地听不同老师主讲的课程,使听课覆盖面不断扩大,对于引导全体教师潜心教学,落实教学中心地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增强教学中心的服务意识
无论总务后勤还是党团学工,都要走进课堂听课,关注点虽有不同,但核心理念都是服务教学、服务师生,在教学一线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管理部门在制(修)订规章制度时更切合实际,从而提高师生服务满意度。
(三)改善课堂教学的实际状态
持续4年8个学期的领导干部听课,“推门听课”已成为工作常态;不单独设置领导干部听课周,教师讲授的每节课都可能被听,精心备好每节课已成为教学常态。通过几年的工作,现已形成随机听课、精心备课、投入讲课、认真听课的良性循环,有效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的实际状态。
四、存在问题
4年来教务处始终坚持整理、汇总、分析和反馈领导干部听课情况,通过打分及评语可以看出全校整体课堂教学状况日渐向好,多数教师能够投入教学工作,积极备课、认真讲课,多数学生听课状态较好,积极参与老师教学活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能力的养成。但通过对领导干部听课工作的总结与分析,不难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教师方面
1.教学方法单一
多为知识传递型课堂,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自己如何根据教案传递知识,却无视课堂中活生生的学生,更不注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2.育人价值缺位
教师对课堂教学价值的理解过于狭隘,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重视教学在培养能力、塑造品格、锻炼思维、陶冶情操等方面的过程性价值。
(二)学生方面
1.存在隐性逃课现象
高年级学生出勤率低的现象较为普遍,个别低年级学生即使身在课堂,也存在“无心向学”的问题,表现为抬头率低和点头率低,根本不听课,低头玩手机或睡觉,稍好一点的学生会抬头看着老师,但对老师的问询几乎没有反应。
2.主动学习意识欠缺
表现为教师提问旧知识时遗忘率较高,说明课后未巩固复习;传授新知识时跟随老师讲课节奏较吃力,说明课前未做好预习;对于课堂上未听懂之处,课间几乎无人问老师,也很少见到同学之间研讨课程内容相关问题。
五、原因剖析
课堂是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加深师生情谊、优化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和平台,高等教育的核心阵地是课堂教学。通过听课,发现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我们学校所独有的,它在很多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是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其成因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社会层面
高校课堂不能独立于社会系统之外,处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之中,课堂并非独善其身,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工作拼爹论、科研功利化、教学荒废化等等都对象牙塔中的课堂教学带来冲击。本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大学的生存靠教学,大学的地位靠科研”似乎在高校内部更深入人心。政府强调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追求大学排名,在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潮之下,教师队伍陷入集体浮躁,无法专心致志地从事教学工作,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在无形中引导教师偏重科研,降低了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教师层面
受整个社会环境和评价体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上精力投入不足,导致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评价方式单调,多数教师满足于完成教学工作量、不触碰教学底线的低级要求。
(三)学生层面
现在的大学在校生全部出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成长在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具有显著的信息化烙印,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甚至在有些方面比老师知道得更多,即所谓的“反哺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如果老师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与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更新,势必造成课堂的失守,即“无奈的空城计”或“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状况。
针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校拟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旨在通过系列改革举措,切实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务处
2017年6月5日
2013—2016年领导干部听课情况统计表
序号 |
文件号 |
发文时间 |
听课学期 |
领导干部听课人数 |
听课门次 |
人均听课门次 |
被听教师数 |
实际领导干部听课人数占应听课人数比例(%) |
1 |
校发[2013]83号 |
2013.5.31 |
12-13(2) |
140 |
240 |
1.70 |
206 |
91.50 |
2 |
校发[2013]233号 |
2013.12.3 |
13-14(1) |
193 |
343 |
1.77 |
209 |
97.00 |
3 |
校发[2014]124号 |
2014.7.2 |
13-14(2) |
193 |
404 |
2.09 |
193 |
93.24 |
4 |
校发[2015]13号 |
2015.1.8 |
14-15(1) |
190 |
569 |
2.99 |
310 |
97.43 |
5 |
校发[2015]200号 |
2015.8.25 |
14-15(2) |
185 |
500 |
2.70 |
281 |
96.35 |
6 |
校发[2016]16号 |
2016.2.25 |
15-16(1) |
193 |
513 |
2.66 |
294 |
99.48 |
7 |
校发[2016]207号 |
2016.8.30 |
15-16(2) |
189 |
586 |
3.10 |
314 |
97.42 |
8 |
校发[2017]37号 |
2017.2.22 |
16-17(1) |
185 |
543 |
2.90 |
326 |
98.93 |
合计(人次或门次) |
1468 |
3698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