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学校首页  机构设置  教务管理  专业建设  质量监控  教学研究  实践教学  下载专区 
站内搜索:
 
  教学成果  
 
 规章制度 
 教学改革 
 教学成果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改革 > 正文
 
2003年度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
2006年05月22日 00:00    admin  浏览:

2003年度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

一、重大项目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类别代码:S1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开放办学,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加强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在社会经济形态发生极大变化的今天,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具备三个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即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能力。要求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修订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通过与社会各界合作、联合办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成果及成效: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各界合作基地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确立办学体制与办学模式,合作协议,合作经费的规划及实施方案;教师、学生管理办法;具备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条件。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类别代码:S2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思想设计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按学科大类打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探索建立在导师制基础上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研究式”、“体验式”教育,使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探索“SSR(自学—讨论—研究)创造教育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素质、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使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具有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的全方位的改革,使学生在学校里,既学会做人,又学会思维,并且掌握必要的知识。

成果及成效:宽口径人才培养方案;平台课程建设规划;特色化的培养目标及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结构体系的搭建;“研究式”、“体验式”、“SSR创造教育模式”及导师制实施办法;促进学生创造力开发的短课、研究型课、选修课、思维方法课等课程体系的构建;具备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条件。

●强化优势和特色,建设复合型专业(类别代码:S3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充分利用我校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专业内涵;挖掘现有专业的地域、资源等优势,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进行复合型专业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按照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为申报国家教学基地创造条件。

成果及成效:复合专业建设规划,特色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新编教材规划;跨院()课程组的师资队伍建设;达到辽宁省示范性专业标准,具备申报国家教学基地的基本条件。

●加快专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才竞争力(类别代码:S4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旨在“用国际化的师资、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和双语授课模式去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融贯中西文化的高级人才”。具体要求:与国内外名牌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互派学生和联合培养;课程设置兼顾中西,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国际市场运作的知识,又具备分析和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能力;聘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讲学,定期选派教师进行课程进修;开展系列课程、全英语教学、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获取国际上最新信息和知识的能力,适应加入WTO的需要。

成果及成效:科学完整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1/2以上的课程使用优秀外文原版教材;专业基础课全部双语教学,专业课全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作业、考试和课堂讨论等各教学环节1/2使用英语;建成省级示范性专业。

●其它(类别代码:S5

除以上四个研究方向以外的具有独创性、可操作性及应用推广价值的重大项目。

二、重点项目

1.专业建设

●交叉类专业管理模式的探讨(类别代码:Z1.1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近两年新增设了一些交叉类专业及专业方向,如小学教育、工业设计、运动人体科学、建筑学、物流工程、康复医学等,目前这些专业及专业方向的许多课程都是聘请外系的老师上课,这体现了人才共用、资源共享的办学原则。故亟需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协调学生所在院系与教师所在院系的关系,保证教师的授课质量,扩展教学效果。

成果及成效:构建师资共用、资源共享的教学及管理模式,包括实验教学管理模式,课程管理模式,以实现管理体制及管理制度的创新;为学校创办交叉类专业的教学与管理起到示范作用。

●辅修及双学士学位专业的建设(类别代码:Z1.2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旨在更好地发挥辅修及双学士学位对拓宽知识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功能。改革辅修及双学士学位的培养方案及课程结构体系,注重过程管理,特别是有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专业应加强对该环节的管理,使修读该专业的学生真正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成果及成效:辅修及双学士学位培养计划,学生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实施办法。

2.课程建设

●高等数学系列课程的建设(类别代码:Z 2.1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为适应不同选课对象而开出不同学分的课程及与之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同一学分的课程教师实行挂牌上课,由学生选择教师,以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激发其教学积极性;探索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和建设上;采用现代教育思想提升课程内涵,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减少课堂讲授学时,注重实效。

成果及成效:高等数学系列课程的设立及各类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师挂牌上课相关的奖励制度;考试方法改革实施方案。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类系列课程的建设(类别代码:Z 2.2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采取目标管理。即入学时,进行计算机基础水平考试,合格即可获得该课程学分。《计算机技术基础》应该根据学科专业在内容上有所区别,如理、工科类专业可考虑设置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技术、Visual Basic的应用及程序开发、数据库技术、MS 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系统、多媒体技术、网络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方面内容;对于文、医、师范类等专业,取消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软件工程等方面内容,数据库的内容可讲授桌面数据库,如Visual Foxpro,并增加办公自动化的内容,如Lotus Notes。以构建不同的后续课程。为高年级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类选修课,内容可以包括通信与网络、Windows2000 Server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与开发、科学计算、Internet环境中的科技文献检索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形式上应进一步开发教育平台,在这个平台下设置学生、教师社区,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提交作业、参加考试、参加讨论等,教师可以答疑、批改作业。最终,把基于单机的静态的E-reading多媒体教学变成一种基于Internet的互动的E-learning形式。

成果及成效《计算机文化基础》目标管理实施细则;针对不同学科、专业《计算机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的构建及教学大纲;《计算机应用基础》类系列选修课程的构建及教学大纲;以上两类课程师资队伍的组建及管理办法;至少建成一门网络课程;计算机二级过级率达到80%

●“两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类别代码:Z 2.3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改革“人文课程”逻辑化、概念化、理性化的现状,避免离开实践讲修身、离开情境讲行为、离开生活讲情操。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密切跟踪社会的发展,变课堂讲授为主为讲授与专题讲座、学生论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并举;提倡“情境式教学”,即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事件。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减少课堂讲授学时,注重实效。

成果及成效:“两课”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两门以上课程采取课程组织教学法,即主讲教师变为课程的组织者,根据教学大纲重新组织、精选教学内容,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以专题讲座、学生论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综合、丰富教学内容,减少课堂讲授学时。

●完善大学英语课程结构体系(类别代码:Z 2.4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研究基础性英语课程和英语选修课程两大课程体系的实施,其中基础性英语课程内容针对国家四级考试;同时制定大连大学英语水平级考试标准,合格者即可获得英语课程学分并提前进入选修阶段。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实际水平,实行1+31个学期的基础性英语课程,3个学期的英语选修课程)、2+22个学期的基础性英语课程,2个学期的英语选修课程)、1-4级(4个学期完成1-4级的基础课程)三种课程设置模式,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兼顾英语应试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英语选修课程可确定技能型(如英语写作、翻译和听说等)、知识型(如美国社会与文化、报刊选读、影视欣赏、文学选读等)、应用型(如经贸英语、科技英语、论文写作等)等三种课程系列。

成果及成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与实施;各类课程教学大纲;大连大学英语水平级考试标准,英语四级平均过级率达到60%;达到省级优秀课程评价标准。

●改革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及管理模式,实现“三自教学”(类别代码:Z 2.5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结合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对体育等技能和素质型课程实行多元需求、弹性组合和目标管理。具体要求:体育与健身实现“三自教学”(自选时间、自选项目、自选老师),构建俱乐部型课堂体系,在不同时间段开出体育系列课程;调整竞技运动内容,增加攀岩、轮滑等时尚趣味内容,培养学生健身的兴趣和自觉性;学生可自主选择,以学分卡管理,凡健身达到128学时,可取得体育课4学分。

成果及成效:“三自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考试方法改革的实施方案;教学过程管理模式的构建。

●公共选修课程系列的研究与建设(类别代码:Z2.6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我校现已开出一批公共选修课程,并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在课程的规范性、课程内容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教学组织的完善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还有待总结、研究、改革和完善。本项目旨在征集力量对人文社会科学系列与自然科学系列的公共选修课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课程系列、课程内容并编写教材。在付诸实践中,探索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与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套符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系列,并针对公共选修课的诸多特点,在组织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探索出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并具有推广意义,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理性精神,为公共选修课与各专业课程之间找出有效的结合点。

成果及成效构建并实施在全国高校具有示范性的公共选修课系列课程;编写教学大纲;组建师资队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改革方案;构建课程管理模式。

3.教材建设

●新兴学科专业课程及边缘课程的“立体化”教材建设(类别代码:Z3.1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所谓“立体化”教材,即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其由主教材、教师参考、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部分组成,具体包括教师辅导、电子教案、助教课件、素材库、文字教材、助学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工具软件等。

成果及成效:出版一门课程的立体化教材。

4.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及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训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类别代码:Z4.1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立项的重点是修订、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创新学分牵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全国性大学生科技大赛,深入调查分析总结参与竞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建立完善竞赛培训系统的各项工作及制度,并逐一付诸实施。

成果及成效: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学分构成基本要素;完整的竞赛培训方案;稳定的竞赛培训基地与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能力提高的成效分析。

●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类别代码:Z4.2)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利用实验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开放实验室的制度建设,学生管理研究,教师工作量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开放实验室的功能,为学生服务。

成果及成效: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教师及学生管理实施方案。

●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类别代码:Z4.3)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创建一个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进行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又能进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应用与研究的示范性教学工作室雏形,以便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研究内容包括:采用先进技术构建与现代教学体系接轨的工作室,进行综合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讨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成果及成效:工作室建设与发展规划与实施;工作室管理模式的构建。

●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学模式的研究(类别代码:Z4.4)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鼓励教师研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项目负责人具有立体多维的综合观,能协调不同课程任课教师间密切配合、共同备课,并开展由此而牵动的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组及教学方法、能力测试方法的创新,还将涉及管理制度、教学方式、评价标准、教师培训等系列工作。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众多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模式,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

成果及成效:构建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编制导学教材;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考试方法改革实施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5.教学质量监控

院系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类别代码:Z5.1)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质量是教与学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难以精确定量的综合性指标。本项目旨在探索并建立一套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监督、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且该系统能在校园网环境下运行。研究内容包括:教师授课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课程质量、实验质量、实习质量、课程设计质量、毕业设计质量、学科专业质量、毕业生质量等的评估方法与实施措施;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师工作的考核与导向、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建立与实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一套适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控系统模式,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成果及成效: 形成院系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并在学生中进行实践,在学校中具有推广价值和示范效果;毕业生跟踪调查;建立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系统网络化建设方案与实施。

6.其它

●其它(类别代码:Z6.1)

除以上研究方向以外的具有独创性、可操作性及应用推广价值的项目。

三、自选项目

●自选项目是由教师本人自由申报的项目, 面向培养计划中所有课程(类别代码:X)

鼓励研究方向及内容: 以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试方法及教学管理体制等某一方面的改革为突破口,开展教材研究,精选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考试方法,减少课堂讲授学时,注重实效,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尚无可参考教材的各种讲义的编写;以及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学分制管理体制下导师制的探讨与实践等方面问题。

成果及成效:研究内容必须在实践中经过检验,确实富有成效;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成果具有校内推广价值。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评估中心 辽宁省本科教学网 学堂在线 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 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 复旦大学教务处 南京大学教务处

Copyright © 大连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府大街10号    邮编:116622